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校的“心心相印”池,即师生之间、同仁之间、同学之间、家校之间的知识共建、精神共勉和生命共生的隐喻。为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家国情怀、高雅气质的优秀逸夫学子,9月13日至9月17日,我校举办了第35、36、37期家长学校研讨班。
校领导、各处室负责人、七年级各班主任及七年级1000余名家长参加了研讨班,活动由学校副校长蒲立红主持。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家长学校研讨班创办于2004年12月,已经成功地举办了34期,走过了18年的历程,十八年来,逸夫实验中学家长学校研讨班为学生家长做过90多场讲座及研讨活动,与上万名家长一同关注、一同研讨孩子初中的生活和学业。研讨中,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青春期成长、心理健康、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逐渐明晰,有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钥匙和方法。本次研讨班一共分三期,分别是第35、36和37期。
在本次研讨会上,计卫珍校长首先做了《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计校长介绍了我校基本情况、办学理念、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目标等,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向家长们阐释了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育人途径。报告中,计校长详细地解读了“双减”政策以及五项管理等内容,同时也展示了我校在“双减”工作的具体做法。此外,计校长还深入解读了我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内容。
“走进初中,也许要感受酸甜苦辣的滋味、也许要历经风霜雷电的洗礼、也许要学会从蛹到蝶的等待,初中阶段将是孩子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七年级年级长周蔚玲老师做了《踏上新的学习之路 扬起新的梦想之帆》的主题讲座。周老师叮嘱家长要注意到并成功的接受孩子的三个转变:即孩子角色的转变、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接着,她又讲到了小升初学段衔接学习方式的变化及应对的策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
政教处副主任颉东丽老师进行了题为《一起向未来》的主题报告。她首先从了解孩子、了解学校、了解自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接着她从深化课程设计,强化立德树人成效;文化育人,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活动育人,在素质教育中彰显活力;实践育人,在亲历中印证知识;管理育人,保障教育长效发展;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校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工作。
心理教师夏瑞老师做了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发展特点》的主题讲座,她从双减”政策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谈起,就七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青春期孩子的发展特点等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她特别强调学生心理变化家长要尤为关注,做好交流沟通,并告诉家长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夏瑞老师还从认识负面情绪、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等方面与各位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本次家长学校研讨班还邀请了三位家长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七年级2班家长李天英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一是家校合作突出了家长在教育系统中的权利。二是家校合作已经拥有很多成熟的形式。如家长课堂、亲子社团、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沙龙、家长论坛、家校科研、家长微型课堂等。三是家校合作共育给孩子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家长教育孩子是血缘共同体的自然体现、家长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则是社会共同体的意志体现,只有合作,我们才能全面统一协调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
七年级14班家长李凡说道:“只有尊重和理解,老师和孩子才能产生教与学的动力,学校才能培养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少年。我们是孩子的榜样,也是老师的助手,真诚的希望大家参与“家校共育”的探讨中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健康的成长。”
七年级8班家长王志杰用三句话表达了他的感受:“第一句话,是信任与托付。孩子们能到逸夫中学上学,我们深感幸运、充分信任;孩子们三年的成长与发展,我们郑重托付、完全放心。第二句话,是传承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都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和成长,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体现了新时代家长的负责与担当;我也相信,在初中的三年里,各位家长能够继续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与学校、老师保持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把这三年黄金期利用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进步。第三句话,是展望与祝愿。我深信,有老师们不辞辛劳的谆谆教诲,有家长们的全力支持、有孩子们的认真努力,所有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有新的成长。”
活动结束后,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家长学校研讨班,他们受益匪浅,觉得不虚此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给了一定的引导和方法,希望能和学校紧密配合,在他们做好父母角色的同时,陪伴孩子一起稳健地度过初中的学习生活。
组织:政教处
审核:计卫珍
撰稿:蒋冬奇
编辑:范海波